<nav id="o848s"></nav>
  • <menu id="o848s"><menu id="o848s"></menu></menu>
    <xmp id="o848s"><menu id="o848s"></menu>
    <menu id="o848s"></menu>
  • <menu id="o848s"><menu id="o848s"></menu></menu>

    梅開不自艷 真色何玲瓏

    【身邊的好老師】梅艷玲:用愛心、責任和智慧呵護學生的成長

    作者:通訊員 陳復新創建部門:黨委宣傳部、教師工作部發布時間:2023-06-09瀏覽次數:10


    【人物簡介】梅艷玲,新疆石河子人,博士、副教授,現任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學督導。長期從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公共課和思想政治專業、哲學等專業的教學,先后主持完成江蘇省社科規劃課題1項,參與國家課題1項,指導學生完成江蘇省大學生創新課題1項,出版譯著1部,合著2部,在學術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。主持完成的《馬克思主義發展史》課程被評為浙江省線上一流課程。

     

    一塊厚厚的藥膏

    走進梅艷玲老師辦公室,只見她右手腕包著厚厚的膏藥,還正伏案修改思政專業論證的材料。“沒什么,批改試卷多了手腕得了腱鞘炎,慢慢就會好了?!币姷酵乱膊惑@訝,話音剛落,梅老師繼續工作著……

    梅老師主要擔任馬克思主義哲學史》《馬列經典原著導讀》2門專業課和《馬克思主義原理》1門公共課程的教學任務。前后累計要批改1500試卷,“每份試卷都關系著學生的測評,越是細節的地方,我越要認真做好?!泵防蠋煴硎?。

    批閱試卷是一項繁瑣、細致的工作,需要耐心和專注。即使是手腕翻轉疼痛,仍堅持工作。作為馬院教學督導的負責人,本科審核評估、思政專業認證、日常教學檢查……等等諸多環節、各類場合,都能見到梅老師的身影,她默默地用耐心堅持,努力完成好日常的每一項工作。

    為幫助思政19的同學順利考,梅老師主動擔任導師,悉心輔導學生,最終今年有5上岸。思政19班的金宇威同學:“我們班在備考過程中,梅老師就像上滿發條的鬧鐘,時不時提醒、激勵我們在某個特定階段應該做些什么以及如何去做??梢哉f,她手上的藥膏見證了她對我們的傾注的心血?!?    

    扎根教育事業26年,梅老師用心用情踐行立德樹人初心使命,將自己的光和熱揮灑在“三尺講臺”之上。

     

    “我把學校當作自己的家”

    在談到為什么選擇來麗水工作時,梅老師表示:“其實在原單位,我工作也很順,但是我不想做溫水中的青蛙?!痹趤硇V?,青島、合肥和內蒙的高校都曾向她伸出橄欖枝。

    “不怕別人笑話,就是一個小細節,麗水學院吸引了我……我們夫妻倆頭天晚上來到麗水,第二天早上來看學校,當時天下著大雨,還是七點半左右,我發現行政樓門前廣場停了很多電動車,很多人已經來上班了,我想普通的教職工都這么勤奮,這樣的學校一定是充滿希望的,就是這個場景讓我和愛人選擇了麗水學院?!被仡櫡蚱迋z在麗水的工作生活,梅老師感嘆山美水美人更美,“馬院院風很好,團結、勤奮、高效,到現在我仍然是這樣的印象,我真心把學校當作自己的家?!?/span>


     

    讀書社的“梅掌門”

    在馬院,有這樣一個學生社團——讀書社,每月至少1次讀經典、品經典、評經典,而這個讀書社的“掌門”就是梅老師。

    在談及為什么要組建讀書社時,梅老師陷入了沉思:“我在教學過程中,發現作為思政專業的學生,對馬列的經典著作沒有讀、不會讀,我想讓孩子們學點東西,在學的過程中堅定對共產主義的信仰?!?/span>

    正是基于這個樸素的念頭,梅老師說干就干,不計報酬,組織了思政專業有興趣的學生,利用周末和課余時間,采取研討形式,閱讀《路德維希路德維希·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》、黑格爾的《法哲學原理》,梅老師主講,學生匯報閱讀體會,再由梅老師點評。

    讀書社從202110月成立時的9名學生,影響逐漸擴大,吸引學生增加到51人,到目前為止,已經舉辦了17次,經典也延伸到共產黨宣言》《理想國》《論語中外經典著作。

    作為馬院的專業教師,梅老師一直倡導做了再說,身體力行學生樹立榜樣。即使工作忙,仍然堅持每天閱讀一小時,鞏固自身的理論水平。是吃馬克思主義這碗飯的,如果自己都不明了,怎么教好學生呢?梅老師這樣解釋道。

    及對學生的期望時,她表示:“讀原著悟原理,跟黨走加油干!希望學生們都能養成每天閱讀的好習慣。

    讀書社成員俞雯雯說:我以前從來沒接觸過馬列原著,梅老師是我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引路人,在讀書會上,我們暢所欲言,從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的區別,再進一步探討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,老師帶領我們學習馬克思對德國古典哲學的繼承與批判,讓我們學會思考,學會了探究社會現象背后的本質?!?/span>

     

    采訪手記:愛學生不難,但是讓學生愛上學習并在他們年輕的時候,走好人生緊要處的幾步,確是需要愛心、責任和智慧。梅艷玲老師就是這樣的引路者。